仿生科学与工程
专业剖析
仿生学是目前世界各国为提升科技及产业源头创新能力所争夺的重要制高点。我国计划于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了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和领跑的跨越,需要从模仿跟踪国外技术升级为原始创新。利用仿生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师法自然”,从大自然数十亿年的进化中汲取智慧,建立覆盖发现-发明-应用的完整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链条,是助力我国科技和产业在未来引领世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托机械工程、航天、计算机、控制、材料、力学等“双一流”学科,依托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于2022年申请并获批“仿生科学与工程” 新工科专业,2023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聚焦仿生科学与工程领域科技前沿与产业前沿,培养信念执着、品行优良、具备宽阔国际视野与崭新研究理念、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底层逻辑、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使命感,且能熟练掌握仿生、机电、航天、控制、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生命等仿生学相关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型人才,助力我国实现在国防航天、智能机器人、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专业优势
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植根于机械工程A+学科,联合航天、计算机、控制、力学、材料等“双一流”学科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生命、医工等优势和前沿学科,形成凝聚全校优势力量的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科研、教学、产业融合互促的长效育人机制,打造以仿生专业为核心的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平台。
该专业目前拥有一支由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等人才领衔的优秀 ,近2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类基础和平台课程基础上,相关教师依托发表于Nature、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综合性期刊以及Science Robotics、Nature Geo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IEEE汇刊等顶级学术期刊的多年科研成果积累,开设包括《智能仿生机器人》、《空间智能仿生机构》、《微纳仿生系统技术》、《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等在内的10余门前沿专业基础课程,并逐步积累包含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的系列原创性教学资料。教师队伍与科研成果的积淀为仿生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核心内涵,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将为学科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研学相长是本专业的重要特色和显著优势。
专业所依托的机电工程学院建设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自2006年以来,学院举办了十余届“仿生机器人大赛”,从形似的运动功能仿生,到神似的微观性能仿生,再到魂似的智能意识仿生,提交了星球探测机器人、仿生救援装备、爬壁机器人等作品,3000余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大批学生科创先锋,获得了大量国家级奖项,培育了许多创新创业团队。
专业课程主讲教师来自科研一线,承担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积累了进行优秀人才培养的学术素养和科研基础。“空间机械臂技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形状记忆智能展开结构技术”分别入选2013年度和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创新设计的蠕动式移动系统使得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为世界上首个具有主被动复合悬架关节的星球车。相关学科与国内外国防航天和机器人方面的众多企业与研究院所建了长期的科研和用人合作关系,拥有黑龙江省医院等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平台,可为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提供充足的校外资源。借助“装备设计制造科学与技术”等2个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空间机器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等,通过学生互访、联合办学等加强对美加俄欧的合作,进行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学科融合优势,紧紧围绕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和世界顶尖大学的发展目标,并契合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哈工大航天及机器人特色学科优势;以机械工程等双一流特色学科和仿生学前沿研究团队为基础,以国防航天、智能机器人等前沿工程领域发展为导向,形成稳定的 ;拓宽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面,引入学校不同优势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性开设课程,构建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科研教学机制,建立本硕博贯通式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专业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家国情怀浓厚、主流价值观明确、社会责任感强、品学兼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稳定持续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宽广,研究理念先进,创新能力突出且熟练掌握仿生学、机械学、航空宇航、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仿生装备与智能系统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战略需求,成为在国防航天、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国家未来制造业支柱产业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复合型杰出创新人才。
毕业生去向
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或在国防航天、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或企业从事科研、教育、产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工作。相关单位正日益向源头创新方向转型,对前沿交叉背景的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
一句话介绍专业
交叉融合机械电控、人工智能、生命医疗等新工科知识,实现“师法自然”的源头创新,为航天装备和机器人特色方向的未来领跑储备人才。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18686832272(丁老师)Email: liangding@hit.edu.cn
咨询电话:13936647801(侯老师)Email: houxuyan@hit.edu.cn
咨询电话:13633606622(任老师)Email: rykhit@hit.edu.cn